阮忠建,2022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。毕业至今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,任职期间工作认真负责,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,班级管理上注重德育教育,家校合作,把学生放在心上。
一、案例背景
晓雨(化名)是高一的学生,性格极度内向。课堂上,她总是默默坐在角落,即便知晓答案,也从不主动举手发言;课间休息时,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嬉笑玩耍,她却独自待在座位上,很少与他人交流互动;在小组合作活动中,她总是默默倾听,几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,融入集体的过程十分艰难。
二、问题分析
1. 家庭环境:晓雨成长在一个较为传统的家庭,父母工作忙碌,对她的情感交流不够重视,且在教育上要求较严格,使得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。
2. 过往经历:晓雨曾因一次课堂发言时回答错误,遭到同学的嘲笑,对在公众场合表达产生恐惧,逐渐封闭自己。
三、德育措施
1. 建立情感连接:身为班主任,我主动找晓雨聊天,每周不少于两次倾听晓雨在学习、生活中的一些想法。接着,从她感兴趣的书籍、影视作品入手,耐心倾听她的思考,让她感受到我对她的尊重和关心,慢慢打开心扉。
2. 创造展示机会:在发现晓雨在写作方面有一定天赋后,我鼓励她参加学校的文学社团,推荐她的作文在校刊发表,并在班级设立“每日佳作分享”环节,让她定期分享自己的作品,增强她的自信心和成就感。
3. 组织小组活动:精心策划小组合作项目,如“主题手抄报制作”、“校园文化调研”等,特意将晓雨安排在氛围轻松、成员友善的小组中,鼓励小组成员主动与她交流协作,引导她参与讨论,逐渐提升她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4. 加强家校沟通:定期与晓雨的父母沟通,反馈晓雨在学校的点滴进步,同时向家长强调鼓励式教育的重要性,建议家长多花时间陪伴晓雨,一起参与家庭活动,如看电影、爬山等,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四、实施效果
经过一学年的努力,晓雨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。课堂上,她开始主动举手发言,眼神中充满自信;课间,她能和同学们愉快地聊天、玩耍,融入了集体生活;在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中,她勇敢地报名参加,虽然声音还有些颤抖,但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,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。
五、案例反思
1. 耐心与爱心是基石:转化内向学生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,需要班主任给予充分的耐心和爱心,持续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,用真诚打动学生。
2. 挖掘优势是关键: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,找到并放大这些优势,能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自信和成功的大门,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。
3. 多方协作是保障: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,形成教育合力,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障碍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文稿:何忠建
校对:黄燕娟
学校地址:广西平果县三中路 邮政编码:531400 联系电话:0776-5886129 0776-5886159
版权所有:平果县第三高级中学 备案号:
桂ICP备13001726号
桂公网安备 45102302000018号 设计师:LULIXUE
管理登陆